歷史沿革

           Initiatives of Change (IC) 是由來自不同文化、信仰,以積極投入「改造世界」為宗旨的跨世代各界人士所形成的一個世界性網絡聯盟。這項始於1920年代後期、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的人 性改革工程最初的名稱是「牛津團契」(Oxford Group)。到了1938年,歐洲各國紛紛武裝備戰之際,發起人法蘭克‧卜克曼(Frank Buchman)向全世界發出呼籲,唯有「道德與精神的再武裝」才是建立「沒有仇恨、沒有恐懼、沒有貪婪的世界」之正確途徑,因此後來命名為Moral Re-Armament(簡稱MRA,意思是道德再武裝,中文名稱沿用「道德重整」)。二次大戰後,「道德重整」倡議道德和精神重建的工作,致力於在個人 動機改變、人格更新的基礎上,為個人與社會的生活帶來正面的改革。

         這一切的起源,是始於美國路德會(Lutheran)牧師法蘭克‧卜克曼的個人改變經驗。在人際關係上,他經歷了一次從仇恨悲苦中解脫釋放的靈性經驗,從 此徹底改變他的人生方向。這次體驗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遠,使得卜克曼確切相信,道德上的妥協會摧毀人格、破壞人際關係,而道德力量乃是建立社會公義的先決條 件。

         卜克曼首先接觸的對象是大學生,1920年代,他的理念在牛津以及若干美國大學校園裡生根發芽;1930年代,更擴展至社會其他階層,並遠及世界各大洲。 成立於1930年代初期的匿名戒酒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簡稱AA),就是在「牛津團契」的直接影響下,得以解脫心靈枷鎖的人士所成立的。1938年夏天,歐洲即將爆發戰爭,卜克曼呼籲世人應 該致力於道德與精神的再武裝,「道德重整」運動於是在歐洲和北美正式展開。卜克曼的目的是要在每一個國家為其國內的各股正面力量提供一個凝聚結合的樞紐, 他的理念日漸受到公眾的接受和重視。大戰期間,卜克曼的團隊有數百人加入盟軍,他自己和其他同工則在美國致力於激勵全國士氣,並且籌畫如何締建戰後的和 平。

        1946年,「道德重整」在瑞士柯峰(Caux)的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用,這是數百位瑞士人民慷慨捐輸家財、全力參與整修工作的成果。卜克曼回到歐洲,心 中瞭解到世界的永久和平必須以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改善為基礎。當時想要與德國人有任何接觸都極為不易,卜克曼和他的同工卻持續邀請德國人到柯 峰,人數一次比一次多,其中包括不少剛嶄露頭角的政治領袖。之後四年內,計有超過三千位德國人、兩千位法國人來到柯峰,這兩國人士的接觸,奠定了日後歐洲 戰後的和解與重建得以有重大進展的基礎。卜克曼促成戰後歐洲和解的卓越貢獻,後來得到德法兩國政府授勳表揚。

        柯峰的各個會議,以及位於美國麥金諾島(Mackinac Island)「道德重整」中心舉行的會議,對於戰後幾年國際情勢的發展均有若干重大貢獻,因此獲得世人肯定。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協助日本與東南亞鄰 邦的戰後和解,以及促成好幾個非洲國家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避免大規模流血衝突。

          到了1950年代,宣揚「道德重整」理念的劇團巡迴世界各地。在拉丁美洲、印度、日本以及若干非洲國家,「道德重整」中心紛紛成立。1961年,卜克曼逝 世,彼得‧霍華德(Peter Howard,原為政治記者)接下領導大任,不過他也在四年後逝世。由於沒有明確的領導核心來維繫內部團結,推動事工的主要人物之間的歧見開始浮上檯面。

         若干國家開始嘗試新的作法,將重點放在年輕一代,其他國家則繼續較傳統的運作方式。其中在美國創辦的「人人至上」(Up With People)脫離了「道德重整」獨立運作,日後演變為一個全球性教育活動。本來開始時只是工作重點上的不同,後來演變為兩種不同的組織架構。但經過一段 意見分歧的不明朗時期之後,互信逐漸重新建立,且學習到彌足珍貴的教訓。

        1970和1980年代是「道德重整」的團結整合期。此時和解成為世界許多地區的重大需求,「道德重整」的部份工作重點於是放在支持非洲和亞洲等地建設和 平的工作上。在印度,「道德重整」中心「亞洲高原」(Asia Plateau)發展成為一個主要國際活動中心,為工業、教育和國內各界培育人才。在英國,部份工作重點是改善大汽車廠和鋼鐵廠的勞僱關係,對當時國家經 濟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此外還有關心國內大城市裡多元族群問題。

        九十年代初期,前蘇聯陣營瓦解,協助新生民主國家建立民主基礎的需求成為「道德重整」工作的新契機。其他新的工作議題還包括致力於彌補美國國內各族群之間 隔閡鴻溝的「城市希望」(Hope in the Cities)。台灣、巴西和肯亞則發起「乾淨選舉」(Clean Elections)運動。另外還有持續關切世界各國,包括富裕和貧窮國家發展所需的道德與精神基礎建設的工作。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世界各地都有人認為MRA這個名稱無法再引起如1938年時的熱切回響。2001年,曾任國際紅十字會會長的瑞士MRA基金會總裁蘇馬 盧加博士(Cornelia Sommaruga)聯同拉杰穆罕甘地教授(Rajmohan Gandhi)(印度聖雄甘地的外孫子)向世界媒體公布MRA的新名稱:Initiatives of Change(簡稱IC,意思是由改變所帶動的自發性行動,暫無正式中文名稱)。IC在世界各地的大小中心持續積極運作,為回應社會特定需求而發起的國際 性活動也繼續推行。

         儘管「社會的道德與精神更新」此一任務代代傳承,而表達真理的方法和全球工作的協調模式也在不斷演變,然而IC的基本精神始終如一:個人的改變可以帶來社 會、經濟、政治層面的改變。IC強調經驗重於想法,它是一道橋樑,讓不同宗教、政治理念在此交會而無需放棄各自原有信念,藉著作為這全球性網絡的一份子, 為世界的改革更新共同努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