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志工---楊妙婷必修助人學分

  「一盞燭光的力量固然薄弱,但卻是光明的開始。」楊妙婷一直是這樣深信著,人可以失去一切,但絕對不能失去愛,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如同「女媧補天」神話故事一樣,居民們用心、用手、用愛填補大地裂縫,一切行動、一切改變都是大愛的傳遞。

  曾是九二一受災戶的她感恩的說出,當地震帶來重大災害後,許多團隊幫助他們進行重建的工作,給予物資,指導他們組織「重建團體」進行重建的工作,也有人幫忙他們重新規劃社區……盡心盡力、不辭辛勞,給與他們許許多多的力量,讓自己深深感受到溫暖的同胞愛以及無以回報的感恩情懷。

投入社團 感恩回報
  楊妙婷目前念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四年級,在學校課業外,付出最多的便是社團活動,其中,志工是另一種型式的社團,更是她未來永遠參與且持續付出的志向。記得地震發生後,有一群來自中華民國道德重整協會苗圃計畫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陪伴著驚嚇的孩子們一起做功課、一起遊戲,撫慰一群因地震受創的幼小心靈,當時,心中總想著不知如何回報的念頭,直到她投入苗圃計畫的義工行列,參加「仁愛工作社」社團、康輔社…不停地將愛心傳達到需要的人身上,才懂得原來最好的回報就是將這份恩惠傳下去。

  楊妙婷表示,「苗圃計畫」是道德重整協會青年團隊於九二一大地震時回應災區心靈重建的教育方案。過去七年多,苗圃團隊於南投埔里、魚池、福龜等地提供蹲點式社區活化的重建支援、心靈重塑、兒童青少年生命教育及課業輔導等課程,居民都非常踴躍的參加,也讓參與的志工在服務中成長不少。

  她談到有一次在道德重整協會的協助下,在村子裡嘗試舉辦了「農村體驗營」邀請都市的孩子下鄉一起體驗農村的生活,不僅讓他們看到村莊自然的美景、人文特色,更讓他們看到重建完成後更為美麗的村莊,也因為此計畫得到GYSD社區貢獻獎的肯定。

  臉上總是露出陽光般色彩的楊妙婷,就是喜愛小朋友,熱愛教育這門工作,希望能從教育現場的第一步就能將積極、正向的人生觀帶給小朋友,於是,在大三時參與「仁愛工作社」並擔任社團幹部,經常與家扶中心合作舉辦營隊,開始去嘗試設計課程,可能是一整天的大活動、可能是有關於生命教育的課程,有時也可能是編撰劇本(有關於兒童保護的劇本);每週一次至仁愛之家及另兩所國小,為學習較跟不上的孩子加強課業輔導,並與家扶中心合作,依家扶中心的需求去設計活動,到各個國小宣導兒童保護的觀念,提醒小朋友能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免於處在受虐、性侵的環境中。

  從參與中的學習、設計活動、帶領活動到成立康輔社,楊妙婷總是帶回滿懷的歡喜。雖然常有人問起面對繁重的課業與志工服務的時間調配,真的不會累嗎?楊妙婷笑著說,假日放下書本撥出半天的時間從事志工服務,又有何不可呢?

義工生涯 改變自我
  美麗的回憶源自於過程中的投入,難忘鄰近村莊一平埔族部落的孩子,短短的課程活動中看到他們說請、謝謝、對不起…生活的基本禮貌,行為舉止的改變,楊妙婷深深的感動。

  另外,在這七、八年的服務過程裡,最大的改變就是自己的個性也變了,與孩子相處,必需緩下腳步來等待孩子,因而磨練出了更大的耐性,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她也學會了去包容別人的意見、傾聽別人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在服務中最大的影響與改變,及一生受用無窮的收穫。


文章來源:國防部青年日報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