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媒體,在你手裡 林福岳
關於媒體應有的新聞倫理,即使不是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其實也可以掌握基本的概念。怎麼說呢?非常簡單,就請先站在閱聽人的角度來思考,你會需要什麼樣的新聞?
閱聽人所期待和要求的,大約不在乎下列幾項:讓我們知道重大的事件、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始末、提供有用的資訊、呈現大眾的意見、傳遞某種價值和觀點;當然,還有一些娛樂的性質,像是人情趣味新聞。可是當今台灣媒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新聞報導棄置了應有的本職,轉而用訴求人類最基本的感官:激情、憤怒、驚訝、激動、誇張等情緒反應,做為新聞呈現和製作的方向。這也就是為什麼需要新聞專業倫理的原因,新聞倫理是為了在新聞採訪和呈現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達成傳遞訊息、揭露真相、反映意見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對受訪者造成侵犯或傷害,更不該提供錯誤或片面的資訊給閱聽大眾。
一般來說,新聞專業倫理大約有下列幾個重點:一、獨立自主:抗拒政治和經濟勢力的威脅和利誘;二、揭露真相:應該嚴謹地查證和報導事實,不可扭曲或掩蓋真相,也不應該以片段取材、煽情、誇大、討好等手法進行報導或評論;三、尊重多元:不可散播對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性取向及身心障礙等弱勢者的歧視。四、尊重隱私:除非涉及公共利益,否則應尊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五、利益迴避:不可假借工作之便謀取私利。但是各位可以判斷一下,我們的新聞媒體在上述各原則的表現究竟如何?恐怕很難給出正面或樂觀的答案吧!
那麼民眾要如何來判斷什麼樣的新聞是我們需要的、或是「好」的新聞?
首先,要看看這則新聞的消息來源,是記者的一手資料或是轉載不知幾手的消息;記者有沒有去求證、有沒有呈現不同立場的意見。其次,可以看看記者和媒體是客觀中立的在陳述一件事情,或是帶有立場和透過誘發情緒的方式在處理新聞。最重要的,要透過多重來源接收訊息,尤其在網路時代,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管道知道新聞事件的各個面向,不必只依賴單一訊息來源。
台灣的媒體被批評詬病已久,甚至被認為是台灣的主要亂源,可是我們除了抱怨之外,又能怎麼樣呢?長期以來參與媒體改革的工作,我現在推動的做法,是希望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讓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監督者,在重要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大家一起表達對媒體表現的批評和建議,形成媒體改革的動力。
其實這套做法,就是過去我在MRA中所學到的:改變從我開始。在媒體改革的工作中,我所提出的口號叫做:「改變媒體,在你手裡」。期待我們社會有更好的媒體環境,我們都可以出一份力,也希望你的參與。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兼公共事務長,也是本協會會員)
印度之旅開啟104年的國際交流計畫—
Just Governance in India 秘書長歐陽慧芳
道德重整是一個有八十年歷史以上之國際性網絡,國際道德重整協會於2002年正式登記成立,具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諮詢地位。協會自成立以來亦積極參與各項國際訓練課程、策畫、執行國際外展服務與交流。2012年初成為正式會員,提升在區域及全球層級的會務參與。
有感於處理國際事務人才所需之視野、經驗及能力需要長期投入及培養,近年特別規劃核心職(志)工人力的國際接軌、培訓及服務計畫,希望透過參加國際道德重整網絡之各項國際會議及訓練活動,在「交流參與」、「知能培訓」以及「服務貢獻」三方面兼顧並進之下,善用國際網絡資源並分享台灣本土經驗,以落實國際交流之互惠效果。希望邀請工作夥伴一起出走台灣,創意混血。(然,培力對民間團體來說也是燒錢的計畫。)
新春第一炮,初五,歐芳與理事袁由娟揮別家人在香港與兩位從台北出發、未曾謀面的朋友碰面(一位是社區文化推廣工作者,一位是電台主持人,非常投入台語文化的推展工作)四位女士一起前進印度這個神秘國度。儘管這大約是我第六次造訪印度,但帶著三位初訪的朋友,本次任務之一是協助參與和確認安全健康無誤;卻也因此使我用不同的心態,重新探索印度和看待道德重整的哲學與運用。
Just Governance-正義治理會議,有二、三百人來自四十多個國家,分享及研討如何以道德重整的精神來面對國家治理的問題:小從個人與社會公平正義的糾葛,到國家牽一髮動全身的政策殺人及人謀不臧的議題;每天繞著地球跑,聽見燒殺擄掠中的生死交關與人性光輝;看見經濟發展中,心靈與五臟廟需求的拉扯,道德兩難、大我與小愛間的是是非非……常常在會議之間需要安靜下來思索這些議題後的問題、消化座談間的情緒。
一個貧民窟的女性研究者,本來可以領完研究金,一走了之,但是她注意到研究並無法真的改變眼前的困境,她選擇最難的「蹲點工作」,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品質直接挑戰了印度社會的階級價值;一對姊妹於中年返鄉展開街童課輔才藝班,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環境中,為兒童的教育權奮戰,卻也一次一次面對服務兒童的挑戰。戰爭不斷的國度,面對不知道有沒有明天的生活,一群群工作者前仆後繼努力翻轉社會。
會中,一位分享人說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常常面對人事的挑戰,卻也逼使他不時反省自己,檢視生命,最後他說安靜中的一句話增強他繼續為對的事情努力的念頭,那是:「If you live for people’s acceptance, you will die from their rejection. 」是這樣沒錯,我們沒辦法也不需要討好所有的人,但求無愧於人生的使命和道理。台灣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但相較之下沒有生死交關、妻離子散,處處貪官污吏的混亂。渴求一個公平正義的國家,不能沒有人民的參與,不能只是上街頭監督要求政府,更應該是自律檢視自我的德性和行為,不同層面的個人能堅守有品有德的內在治理,知行合一,才有機會匯集出一個有品質的社會和國家。
印度之旅開啟了104年的國際交流計畫,一起走出台灣,帶回更美好的事物為台灣增能。
>>>更多豐富內容 請點我下載 Life Changers 改變者通訊 第十三期